破解泉州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难题的税收思考
???????????? 泉州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课题组
近几年,泉州劳动力过剩的时代即将结束,已经由“全面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劳动力短缺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削弱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利润率降低。目前泉州市制造业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订单加工型生产企业,主要以纺织服装、鞋业鞋材、陶瓷树脂、皮箱包袋、食品加工为主,本文着重从劳动力短缺制约制造业发展加以探讨。
一、泉州制造业用工缺口情况、原因和影响分析
(一)泉州市制造业用工缺口情况
近几年,泉州用工缺口严重,2008年缺工18.24万人,2009年受到经济形势影响,缺口变小为8.10万人,2009年底经济回暖后,缺口再度放大,2010年为15.30万人,2011年为15.05万人。按行业看,用工需求缺口最大的是服装针织业,其次是制鞋业,第三是陶瓷树脂业。
?
项
目
年
份
?
|
缺工总人数(人)
|
服装针织
|
陶瓷树脂
|
制鞋
|
包袋
|
食品加工
|
其他
|
2008年
|
182410
|
62170
|
33641
|
36824
|
9683
|
3407
|
36685
|
2009年
|
80990
|
22286
|
18046
|
14278
|
5478
|
3121
|
17781
|
2010年
|
152989
|
41358
|
32073
|
28636
|
9711
|
5020
|
36191
|
2011年
|
150529
|
35900
|
16782
|
33807
|
10604
|
5353
|
36191
|
(以上为泉州市劳动就业中心统计数据,均为年初数)
??? 用工缺口迫使不少企业提高薪酬标准,甚至一次性支付补贴 “买工人”。泉州普工工资逐年上升,2007年年平均工资为1367元;2008年为1491元,比增8.3%;2009年为1577元,比增5.5%。在经济复苏和缺工形势下,工资将继续增长。用工缺口及普工工资上涨进一步加大企业用工成本,直接冲击企业利润空间。
(二)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回暖,订单增多,用工需求增加。受国际经济回暖刺激,企业订单普遍回升,有些企业年初订单生产计划已排到六、七月份甚至年底。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出口82.82亿美元,比增40.57%,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6.48和9.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占全省11.58%,较2009年同期提升0.5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和鞋类出口占泉州市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出口增速分别达到41.38%和48.32%。出口订单同比回升,用工需求迅速加大,“招工难”问题再次凸显。
二是泉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制约其员工的社保五险参保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之下,泉州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普遍存在流动资产管理不善、财务控制、核算薄弱等问题,导致主管税务机关大多采取最低利润率或应税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或不能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虽然近年来社保征收制度不断完善,但目前社保覆盖面仍然比较窄,参保率还比较低。数据显示,泉州市养老保险职工参保率由2001年的19%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59.4%,提高了40个百分点,但是户均参保人数仅为14.6人,特别是制造业户均只有10人左右,相对“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民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参保率仍然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制造业劳动用工季节性强、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农民工比重大、经济收入不稳定等特点,给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新生代劳动力的维权意识增强。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招工难的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农民工群体正在代际替换,80后、90后农民工已约占农民工总数的六七成。这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相对于其父辈已经发生巨变,他们更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对增加劳动报酬、社会、医疗保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得到市民待遇——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直接决定着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随着中央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以及取消农业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显着提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正逐步消失。然而近几年来,农民工收入却没有明显增长,以泉州为例,普工月平均工资2007年1367元;2008年1491元,比增8.3%;2009年1577元,比增5.5%,2010年1700元,比增7.8%。社平月工资2007年1659元;2008年1852元,比增11.6%;2009年2106元,比增13.7%,2010年2409元,比增14.4%(如下图),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

随着物价不断上涨,人们的消费不断增加,现有的工资水平不能够满足农民工改善生活、积累财富、促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普遍没有享受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民工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四是结构性的用工缺口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用工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另方面大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用工需求,造成不少地方用工荒、就业难现象并存。而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等待观望、盲从攀比等就业心理,这既不利于求职者实现顺利就业,又不利于企业正常开工,更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稳定。
(三)劳动力短缺给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
一直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大国,来自农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制造业、服务业等生产部门。这种局面在近年来被打破,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转变。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直接导致招工困难和人才流失,直接压缩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固定资产等的投资无法得到及时补偿,严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企业因“招工难”有订单不敢接等不确定因素,造成泉州市制造业地方税源不断萎缩。2008年,泉州市地方税收收入106.47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制造业地方税收收入25.84亿元,同比增长18.2%,若扣除当年土地使用税补差不可比因素,仅增长0.2%。2009年,泉州市地方税收收入118.86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制造业地方税收收入26.42亿元,同比增长2.2%。作为税收存量最大的制造业,明显低于税收平均增幅,增收贡献率偏低,极大影响了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
? 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宏观政策思路
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扩大出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泉州市制造业劳动力特点是:整体素质较差,大量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劳动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高层次人才奇缺;教育体制落后,无法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破解“用工荒”难题,除了企业自身努力,政府部门积极作为,提供服务保障不可或缺。首先,搭建劳动供求平台,继续与劳务输出大省建立横向联合,为用工单位提供稳定的劳工来源。二是建立人力资源库,建立劳动力供给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机制,营造就业“软环境”,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较优惠生活待遇,如在引进人才工资薪金、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从政策上适当倾斜,使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服务泉州发展。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的税收政策思考
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税负不平等问题,没能很好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流转税、所得税政策,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以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契机,提高制造业职工参保缴费率
社保费征缴和税收一样,行使的都是国家财富的分配职权,在保障人民财富方面社保费征缴显得更为直接。数据显示,目前制造业职工的参保缴费率明显偏低,这就需要税务干部深入企业特别是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社保政策的宣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确立我国所有公民和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可以获得一定经济保障的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支架性作用。特别是规定用人单位没有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没有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和其他公民的权益难以得到真正保障。引入司法强制力,给了社保费征收机关更多的手段,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更好地保证正常收缴,保证所有受益人应得的权益。作为社保费征收机关,地税部门应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对民营企业雇主及员工进行社会保障权益普法教育,提高企业员工对参加社会保险必要性、重要性及规避风险的认识。要求雇主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提高职工的参保缴费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二)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 1、改革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税种,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用免税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免税法对个人的海外所得全部予以免税,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对国外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素质人才来我国工作定居,以损失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换取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改善,优化劳动力知识层次,带动全民素质提升。同时可以考虑对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取得的收入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优惠项目,如增加扣除项目,调低税率等。
??? (2)将公民的教育支出列为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居民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将公民的教育支出,如国民教育系列,职业培训系列等,列入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全额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扣除。有利于引导劳动者自觉参加各种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知识业务水平,提高抵抗各种职业风险的能力。
(3)改革各税目之间的结构。将所得项目分为直接劳动所得、非直接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对直接劳动所得适当降低税负及提高扣除标准;相应对非直接劳动所得适当提高税负,消除或者降低资本所得在各种所得之中的比率,以利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降低贫富分化,提高社会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2、改革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也是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税种。可通过制定向教育倾斜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鼓励民间兴办教育。通过税前提取人才费用,鼓励企业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通过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改造,实现由低成本低素质向高成本高素质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结构型转变,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制定鼓励劳务出口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鼓励输出劳务,形成人力资源更替的良性循环。
3、改现行的教育费附加为教育税,适当提高税率。目前我国教育收费昂贵,一部分天资聪颖但家境出身贫寒的孩子被拒之校外,这实际是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严重抑制。通过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并适当提高税率,为教育经费提供稳定可靠的来源,并将教育税全部投向教育,以降低大学和中小学的收费标准,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4、改社会保障费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将社会保障税列为地方税税种,作为地方固定收入。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障费的方式取得,全面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税收形式筹集广大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将广大非城镇居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税收征管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采用核定征收已明显落后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的积极性。改变税收征管模式,分阶段、有条件、按类别稳步推进查账征收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必然要求,税务部门要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账证不全、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采取“重服务轻处罚”的管理模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1、积极引导,逐步扩大查账征收范围。查账征收政策要求高,对税务人员素质、企业账证健全程度、成本核算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一要大力提升税务人员素质,提高税收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引导辅导企业建账建证,不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在扩大查账征收过程中,本着先推行后规范的理念,适度放宽条件,将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查账征收范围。
2、建立行业利润率预警值管理机制。在现有实行行业最低利润率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利润率预警值管理机制,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账证不全、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纳入查账征收的企业实行行业利润率预警值管理,并逐步完善规范,使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3、开展专业化纳税评估,提高民营企业的纳税遵从度。由于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执行存在一定差异,直接造成企业税负不均。税务机关通过开展专业化纳税评估,加强数据比对分析,堵塞税收漏洞,使企业享有相同的税收待遇,在平等条件下竞争和发展。
?
课题指导:陈志雄
课题组成员:吕贵民? 万筠
1
?